400-123-4567
cq9dianzi
400-123-4567
时间:2023-02-18 点击数:
区域水系统是以自然水文过程为基底,辅以人工梳理的方式,对地表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服务于所在区域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系统,它为一城一地提供了基本的环境支撑和安全保障。这种具有自然和人工双重属性的系统结构是人居环境营建过程中形成的基于自然本底的解决方案,用低介入、高效率及综合功能的方式应对原本并不理想的自然水文环境。在现今国土空间规划等综合性、系统性战略发展路径逐步实施的大背景下,区域水系统视野提醒我们,城市不应是脱离自然环境而孤立存在的单体,对于任何一个城市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都应充分认知其所在的山水格局与多元的自然禀赋,在尊重、利用自然脉络的基础上,在保持人居空间与自然环境动态平衡的系统稳定中寻求发展的路径。可以说,区域水系统提供了将城市及其所在地理单元进行统筹考虑的重要视角,是构建区域人居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与媒介,并且有机遇成为当今城市应对生态环境问题挑战、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乃至实现大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解决方案与实施抓手,实现以区域水系统为载体营造具有水文安全、生态韧性、诗意风景、独特人文价值且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生态环境共同体。
著:(比利时)布鲁诺·德·梅尔德 (比利时)凯莉·香农 译:贾绿媛 校:王晞月
文章揭示了人类通过工程建设和领地扩张强化自身影响的情况下,土壤、植被、地形和水等自然景观要素与人类主宰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批判性地指出,在过去的2个世纪里,人类大规模地侵占自然环境开展工程建设所形成的景观,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系统的稳定性,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最后,强调只有深刻理解区域景观生态内的复杂关系并致力于其恢复重建,才能实现人类与其他物种和谐共生的愿景。
洞里萨湖是 49 500 km2湄公河三角洲(其中有 40 605 km2位于越南境内,8 895 km2位于柬埔寨)的“心脏”
印度尼西亚;本土社区;地方经验;芝利翁河;滨河社区;协同生产;水敏性城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水、健康和卫生项目;生态系统服务
文章通过剖析居民参与河流景观改造的日常经验与行为,将社会文化要素与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建立联系。以此揭示印尼地方景观中社会空间的形成过程和城市滨河景观环境治理的在地经验cq9电子,并基于社区参与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水敏性城市设计策略cq9电子。
研究范围为雅加达南部的布吉杜里和马来由村,选取的研究对象为位于芝利翁河两岸的高密度建成区的社区
对河水的大量消耗导致了河流容量减少及其功能改变。尽管环境状况恶化,这些社区仍然很活跃,居民与河流的互动程度也相对较高
借鉴三角洲都市主义的理论与方法cq9电子,从基质、水管理和城市化3个子系统的动态关系视角回溯长三角区域空间的历史演变,为研发分散式的适应性水管理策略以及多尺度的空间规划和治理工具提供了参考。
3.1 时期 1 :成陆中的三角洲及适应性聚落(距今约 6 000 年—610 年)
3.3 时期 3 :海塘系统竣工及海岸带城市化(1368—1949 年)
余杭南湖是太湖流域古老的陂塘水利系统之一园林知识,是人工结合自然改造土地的典范,完善安全的水网体系将城市内外的自然系统串联一体、互为表里,共同支撑起古代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其中蕴涵的全局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营建智慧对当今韧性、安全、健康的城市营建起着借鉴意义。
人居环境;圩 – 垛田景观;里下河平原;兴化地区;分层解析;“水 – 田 – 村”布局模式
江苏省兴化地区的圩 – 垛田景观,是千百年来水与土地不断分解与整合的结果。文章从形态学角度,研究兴化地区由东至西,自然地势不断降低、水网逐渐稠密、土地肌理愈发破碎,农田形态发育与聚落形态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在圩-垛田景观格局下,形成的兴化地区独有的“水-田-村”布局模式,探究劳动人民治水、农耕和营居的古老智慧。
“水文化遗产”长期适应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其特点是适宜、适度,不仅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而且在保护文化多样性、传承地域水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其进行识别和保护已得到广泛的国际共识,借鉴水文水资源领域引入的二元水循环理论框架,可分析水文化遗产的产生机制与价值。本文选取《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水文化遗产”,从二元水循环理论视角考察其价值特点与认知发展过程。